丝绸服饰
1984年一老农淘到金蚕有人出8000不卖借钱上交今成一级文物
来源: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07 00:23:49

  原标题:1984年一老农淘到金蚕,有人出8000不卖,借钱上交今成一级文物

  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它不仅包括捡到普通财物上交给国家,也包括对待珍贵文物的态度。1984年,陕西的一位淘金老农谭福全,在淘金时意外发现了一条“金蚕”。

  这条“金蚕”的消息传开后,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询问。甚至有文物贩子愿意出高价收购。但是,谭福全并没有心动,他选择了将这条“金蚕”上交给国家,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尊重。

  虽然家人劝他卖掉珍贵的“金蚕”,但他选择了将它献给国家。然而,这份高尚的行为并未为他带来更好的生活,反而让他陷入了困境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  1984年的一天,谭福全发现了一个珍贵的文物“金蚕”。他还没有来得及向外界透露这一条消息,就已经有一名文物贩子找上门来,出价8000元想要购买他的“金蚕”。

  这个开价让谭家人大吃一惊。要知道在当时,大家所追求的梦想就是成为万元户。如果线元的价格卖出,谭家离万元户的梦想就不远了。

  因此,谭家人纷纷劝谭福全把“金蚕”卖掉,但是谭福全拒绝了。他反复思考,觉得“金蚕”不能出售。一挖出“金蚕”,就有村干部来拜访,让他好好保管,还有文物贩子出高价收购。由此可见,“金蚕”非同凡响。

  如果真是文物,私自处理岂不是让国家宝藏流失?谭福全陷入了两难。然而,村干部的话给了他启示:可以将文物送至历史博物馆鉴定,如果证实是珍品,可以直接交给国家。

  谭福全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,决定筹集路费去省城见博物馆的鉴定专家。他挨家挨户敲门,四处打电话问亲戚借钱,东拼西凑,最终凑够了50块钱的路费。

  在路途中,他只吃自己带的饼,喝凉水。经过多次转车,他终于抵达省城。尽管他的形象看上去像是个叫花子,但他的认真态度让值班人员不敢怠慢,立即叫来了鉴定专家。

  鉴定专家的目光被这被层层包裹的“金蚕”紧紧锁住,他们预感到这位朴实无华的农民手中可能握有不为人知的珍宝。

  在仔细观察后,专家们激动地脸色涨红,神情振奋。他们对谭福全说:“这是一份真正的古代遗产,从它的纹路和风格来看,我们大家都认为它可能属于汉代,而且这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件金蚕文物。”

  虽然谭福全对它的价值一无所知,但他意识到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,因此他感觉到很高兴。

  接着,鉴定专家询问谭福全,他能否详细叙述如何发现这件文物的过程,因为这对文物的鉴定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。

  谭福全来自中国陕西省安康石泉县,他在当地的池河中挖到了这只金蚕。这个池河有着悠久的历史,据传自春秋时期以来,这里就以盛产沙金而闻名,吸引了很多“淘金客”。

  经过时间的洗礼,淘金这一传统在当地一直得以保留,成为了附近人们的一种习惯。

  1984年12月,池河附近的村民们因为寒冷的天气没有办法进行农耕活动,只能去淘金寻找一些生活的物资。谭福全也是其中之一,他家有三个孩子,为了照顾他们,就把他们带到了淘金的地方。

  淘金是一项艰辛的工作,他们必辛勤工作,才能有一点收获,但他们仍然坚持到底,不敢停歇。

  河水的冰冷刺骨令人难以忍受,谭福全告诫孩子们,他负责淘洗泥沙,孩子们则负责挖掘宝藏。孩子们听从谭福全的指示,全神贯注地挖掘着。

  时间飞逝,到了下午三点左右。突然,女儿谭可春的一声惊呼,使疲倦的人们都紧张起来。“爸爸,你看这是什么?”

  虽然表面布满尘土,难以辨识,但在光的折射下,它仍闪烁着微弱的光芒,分量极重,显然非同寻常。谭福全立刻将其浸泡在水中,仔细清洗。

  洗净后,原本的模样显现出来,一条金光闪闪的“金蚕”展现在眼前。谭福全意识到,家中可能挖到了珍宝。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家家户户都知道谭家人发现了宝物。

  人们纷纷前往谭家,想要亲眼目睹这难得一见的奇景,导致谭家门槛几乎被踏破。

  虽然眼前的热闹让谭福全感到欣喜,但他并未因此而欢呼雀跃。因为他清楚,越多人关注这个“金蚕”,就代表它的价值越不容小觑。

  经过与家人的深入讨论后,谭福全决定暂时用木匣子将其妥善存放,等待时机成熟,再做出明智的决定。

  谭福全表示,当他得知金蚕的消息后,很快就引起了广泛传播,甚至引来了文物贩子的关注。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宝贵的物品,因此决定前来鉴定。

  专家和工作人员被谭福全的故事深深打动,他们询问谭福全要不要帮助,以表彰他为国家的贡献。谭福全拒绝了文物贩子的高价诱惑,将文物上交给国家,这种拾金不昧、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。

  然而,谭福全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让他们动容。他说:“现在证明文物是真的,我借钱交给你们也值了,我现在感觉到很安心。

  谭福全借钱去博物馆鉴定金蚕,结果证实是宝物。他无私地将文物上交给国家,但却不要任何奖励。为了回报他的善良和付出,大家主动凑钱为他准备回家的路费。

  得知真相后,大家都说他是个榆木脑袋,但谭福全并不在意。他坚持认为,作为一名中国人,把文物交给国家才是最好的选择,他的行动只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考虑,而不是个人的得失。

  谭福全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,他每日耕种养殖,日子虽清贫,但他却乐在其中。金黄色的麦田,肥美的牛羊,是他最美的记忆。他的生命,就在这质朴而快乐的生活中,一直延续到2000年。

  谭福全对这件宝物相当关注,于是他特地询问了它的详细情况。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后确定,这枚金蚕是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,被列为国家一级,现名为“汉·鎏金铜蚕”。

  那么,为什么这枚金蚕并非出现在丝绸繁荣的江南地区,而是在陕西省被发现呢?

  追溯历史,我们得知在汉代,江南和石泉两地区的丝织业都十分繁荣。由于石泉离当时的长安较近,气候和交通都适合养蚕,因此石泉在丝绸之路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  丝绸之路的建立,不仅加强了中西方的交流,更使得丝绸在欧洲广泛流传。后来,张骞在回家省亲的路上,发现了石泉县丝织业的繁荣景象,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汉武帝。

  汉武帝被此事深深感动,为奖励当地的养蚕能手,他决定效仿古人,铸造铜蚕进行赏赐,以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。

  这些铜蚕虽然体积小巧,却是石泉丝织业繁荣的见证者,更是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段实物空白。后世的史书里,一直有关于鎏金铜蚕的记载,如晋代史书《邺中记》中,就提到晋桓公的墓中发现了数十枚金蚕。

  虽然这些记载在后世看来只是一些文字,但直到谭福全上交了鎏金铜蚕,人们才得以亲眼目睹金蚕的真容。谭福全无私奉献,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,可以让我们学习和效仿。